IMAG0387  

 
出生在台北市的我,從童年一直到青春期,活動的區域大概都是在國父紀念館附近。三十多年過去,周圍街道挖了又鋪,鋪了又挖;附近商家招牌大概每半年更新一次;舊房子雖然沒有倒下,但是比它們更高、更新的大樓不客氣的佔領了本來屬於它們的天空,唯一不受影響的,應該只剩在逸仙路旁的國父紀念館了。
 
我的學校在紀念館的旁邊,那時候上學的路還沒有柏油,下了雨就是滿路的泥濘,路上偶爾會出現小菜圃和矮小平房,如果它們現在還在的話,那大概是地主正在和大財團商談價格,要不然就是某個財團老闆的興趣是種菜。
 
那時候,周圍的房子,一樓的大部分都有院子,樓上的人家也有陽台,院子和陽台上常會種植些植物,九重葛、萬年青、扶桑、七里香、杜鵑花,都是常見的花草。春天有花香、夏天可遮陽,開冷氣的日子不多,打開門窗再加一台大同電扇就已足夠。
 
不知是人們的需求變多了,還是台北的空間不夠了,附近的房子陽台不見了,院子成了車庫,為了防止屋裏的跑出去,房子外的跑進來,小鳥和風也被玻璃給擋在外面,遇到酷熱的夏天,只見被玻璃反射的陽光和熱浪在大樓間流竄。
 
香港的大樓是這城市的驕傲,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指標,住在這裡,是便利是機會,台北和許多其他的城市也朝著這個目標前進,但發展似乎必然得有所犧牲,所以我們得常常提醒自己,留些餘地,給自己,也給別人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吉他手石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